对于文章中涉及的一些术语、技术背景,以知识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水虿便在此对此做第一次的说明。
首先是关于钱的标准,文中涉及比较多的集中单位是“两”、“比索”、“盾”,很快还要涉及“镑”。
首先说说两,这个单位大家应该熟悉,但是事实上,在大明朝时,“两”这个单位也并非全然是一个标准度量衡。大明基本是一种不完整的“银本位”,明中期以降,通过国际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通行的支付手段,至少在大明的南方各省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尤为显著,这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广泛描写以银作为货币的情况得以侧面地反映。而朝廷税收由实物向货币化的转变,则是最正面的例证。
但是,终大明一朝,朝廷虽渐以银为收入的主要手段,但除制定了作为国库统计的较为标准的平库银两外,并没有在流通领域推行任何一种通用的由国家铸造或由国家定制的银质货币,银的流通基本以时时的称量方式,或者以后来更为通行得方便的直接使用国外铸币的方式。
故事中对“银”的计量,以平库银“两”作为标准,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当时的情况,按照当时货币的大致比例,在特定场合,如实地使用“比索”“盾”以及“镑”。
其中“比索”是西班牙使用的货币单位,“盾是尼德兰共和国的通行货币,而“镑”则是英国使用的货币单位。对比于大明的平库银“两”,1单位的“比索”、“盾”、“磅”,分别相当于、、3两。
其次,是船与尺寸的问题。
在故事中,我一再使用“料”“石”“担”“步”等单位,事实上这些来自于大明朝的度量衡,从来就不是真正统一的,甚至其所表示的内容,也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显得千差万别。
以“料”为例,这个单位通常被用来作为衡量船只的标准,但是,这个料并不是一个关于排水量的标准,也不是一个恒定的计量标准,甚至不是容积或质量的表示单位。比较确切地说,“料”是造船时所用工料多少的计量单位,但是,其具体表示多少材料,仍是不恒定的。故事中基本不考虑它实际的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是大致将“料”的单位与我们现在常用的“吨”的表现数值做一个大致的比例进行实用。根据一些数据的折算,我发现吨与料在数值上的比例,大约是1:,即当时同一条船,其以“吨”为计量单位的数字,与以“料”为单位的数字之间,基本上是一比一点六,比如八百料的船只大致的排水量在五百吨上下。
所以,书中所说两千料战船的排水量,基本在一千二百五十吨,但过来,八百吨的船只,折成“料”则是一千二百八十吨。
而“石”本是容积单位,却往往被用作表示一石谷的重量,大约合千克,当然,事实上这个数字也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了使用的方便,我忽略了它细致的差别。
“步伐”,这个长度的计量单位,基本上与我们目前使用的“米”的比例大约在1:,也就是说,五百步,大约便是七百五十米。
水虿在书中使用的一些数据,基本上是通过各方材料的比较,得到相当程度文献或考古的支持的。
关于一些比较常识性的问题,我将在这里进行说明。
首先是关于骑兵。我在前面的评述中谈过大明与建州的骑兵,事实上“女真-满洲”的铠甲很大程度吸收了大明的风格,在技术上和材料方面本不应有大的差异,只是由于明朝晚期中央政府的孱弱,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地制造军械,才造成大明甲胄比较低劣的印象。
而当时不论是作为大明还是欧洲,在野战中,由于火枪技术的局限以及机动性的制约,骑兵仍然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步兵即使是广泛配备了燧发火枪的步兵团,在进攻中的作用,也往往比不上骑兵。
骑兵主要优势一个是机动性,对此无庸赘述,在具体的战术上,主要有两种,一为散兵,多用于轻骑兵在骚扰或者追击敌人是使用,而正面战场上,基本仍然是以重骑兵病线式横队的密集队形冲锋为手段。即重甲骑兵列成一列或两列的纵深——再多,前线的士兵则成为后一线士兵的障碍,反而影响进攻——在相距大约八百米的位置上列队,进行冲锋。这个大约八百米距离的冲锋线,是经过东方和西方战争实践和统计得出的一个数字,如果距离太近战马不能将速度提升到极限,对于依靠将速度转化为冲击力进行攻击的骑兵冲锋来说,这无疑直接削弱了进攻的力度,而弱距离过远,则由于战马的负重,使得战马疲惫,同样影响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