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要露天建造?赵将军继续道,声音中充满无奈,那保密性和建造精度如何保证?敌特和侦察卫星可不是吃素的!
刘副司令的兴奋劲儿被浇了个透心凉。他皱起眉头:新建一个大型船坞呢?
赵将军摇摇头:时间、资金、选址都是大问题。建一个能容纳鲲鹏的特殊船坞,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而且造价惊人。更不用说,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很难不引起外界注意。
他叹了口气,补充道:再说了,就算建好了,我们的起重设备能吊得动这种庞然大物吗?现有的龙门吊最大起重能力不过几百吨,而鲲鹏的单个部件重量就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随着赵将军的分析,刚刚还兴高采烈的众人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带来的沮丧和困惑。核动力方案带来的兴奋劲儿正被现实的冷水一点点浇灭。
或许可以考虑分段建造?七院的一位年轻工程师试探着建议。
赵将军摇头:常规舰船的分段建造是建立在成熟的船体结构和标准化接口基础上的。而鲲鹏这种前所未有的飞行器,其结构精度要求远高于普通舰船。一旦分段接口出现偏差,整个气动外形就会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那要不缩小尺寸?另一位军官提议,做个小一点的原型机先试验一下?
缩小尺寸就无法满足载机和航程要求,陈工立即指出,那就失去了作为航母的意义。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建造场地成了横亘在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天堑。众人面面相觑,仿佛刚才的热情和希望都是一场幻梦。
刘副司令长叹一声,目光投向李明远:李总工,这个难题...有解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李明远身上,期待着这位奇迹创造者能再次给出惊人的解决方案。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李明远脸上的笑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深了,仿佛一切难题都在他预料之中。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就像一个即将揭开宝盒的魔术师。
赵部长所虑极是,李明远点点头,承认了问题的严重性,常规思路下,建造确实是个大难题。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但谁说鲲鹏必须整体建造?
嗯?刘副司令一脸困惑,不整体建造?那怎么建?
李明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身后的助手做了个手势。助手立即上前,更换了投影机中的幻灯片。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令人匪夷所思的分解图——庞大的鲲鹏被精准地分割成十二个主要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尺寸标注和接口说明。
这是...七院的张教授眯起眼睛,试图理解眼前的图纸。
模块化制造!李明远的声音掷地有声,充满了自信,我们将采用最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
他走到屏幕前,手指指向不同的模块:主体骨架模块、左右翼段模块、动力舱段模块、指挥塔模块、机库模块、武器模块...这些核心模块可在全国不同的保密等级工厂同步秘密建造。
会议室内一片哗然,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内容。
你是说,把鲲鹏拆成十几块,分散在全国各地制造?刘副司令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没错,李明远微笑着点头,利用现有的大型厂房或稍加改造,完全可以容纳这些单独的模块。关键子系统可以预先集成到相应模块内,比如核动力系统安装在动力舱段,导航系统安装在指挥塔模块。
他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展示了一系列详细的接口标准和组装图示:最后,在选定的沿海秘密总装基地,像拼装巨型积木一样,进行高精度快速总装!
赵将军走近屏幕,眉头紧锁:这...这能行吗?这种大型结构的精度要求极高,分散建造后再组装,误差如何控制?
李明远胸有成竹:我们将采用精密的标准化接口和自适应连接技术。每个模块的边缘都设计有高精度的定位机构和柔性连接装置,可以在组装过程中进行微调,确保整体结构的精确性。
他指向图纸上的细节:看这里,每个接口处都有特殊设计的补偿机构,可以吸收±5毫米的制造误差,而不影响整体性能。
但这种规模的组装,需要特殊的起重设备,赵将军仍不死心,我们哪来那么大的吊车?
李明远再次切换幻灯片,展示出一套创新的组装方案:我们不用常规的龙门吊,而是采用多点同步提升系统。每个模块设计有专门的起重点,多台中小型起重机协同工作,通过精密的电子控制系统确保同步提升和精确定位。
随着李明远的讲解,会议室内的气氛逐渐从怀疑转向震惊,再到难以抑制的兴奋。这种模块化建造的理念,在当时的造船和飞机制造行业几乎闻所未闻,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大型结构制造思路。
这不仅解决了场地限制,李明远继续道,更能带来三大额外优势:第一,大幅缩短建造周期,因为所有模块可以同时建造;第二,分散风险,即使某个模块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进度;第三,提升保密性,敌人即使发现了某个模块的制造活动,也难以推断出整体项目的真实面貌。
他看向赵将军,语气坚定:简单说,就是让鲲鹏在敌人眼皮底下,无声地组装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