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些存有疑虑或带着偏见的学员,此刻看向苏寒的目光中,多了真正的尊重和敬佩。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不仅拥有强大的实战能力,更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其军事思想自成体系,难以撼动。
后续的提问变得正常而富有建设性。
学员们就战术细节、不同环境下的应用、与现代化装备的协同等问题踊跃发问,苏寒一一耐心解答,引经据典,并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讲座结束时,现场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不再是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约翰逊少校走上前,与苏寒握了握手,虽然表情依旧严肃,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
“苏寒少校,非常精彩的讲座。你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期待你后续的课程。”
“谢谢约翰逊少校。”苏寒淡然回应。
学员们陆续离开教室,不少人离开前还特意向苏寒点头致意。
拉尔森那一伙人则灰溜溜地最早从后门溜走,生怕再多待一秒。
消息很快在西点校园内传开。
“那个华夏教官苏寒,第一堂课就把拉尔森他们辩得哑口无言!”
“他的课讲得真好,角度独特,案例丰富,比有些老教官的课有意思多了!”
“听说他直接用上次推演的例子打脸,拉尔森当时脸都绿了!”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看来这三个月有的学了。”
原本许多持观望甚至轻视态度的学员和教官,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华夏访问教官。
然而,这番折服,并未能浇灭拉尔森等人心中的不甘与羞愤。
课后,拉尔森、威廉姆斯、泡菜国中尉金成珉、倭国松本健一郎几人聚集在拉尔森的宿舍,气氛压抑。
“该死!他居然敢在那么多人面前……让我们如此难堪!”金成珉狠狠一拳砸在桌子上,脸色铁青。
威廉姆斯叹了口气,有些颓然:“但他的论点确实很难反驳,逻辑严密,还有数据支撑……”
“那又如何?!”拉尔森猛地打断他,眼神阴鸷,“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不过是纸上谈兵!”
“真正的战术,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的!他那套轻步兵游击理论,听起来神乎其神,我就不信在实战演练中,能扛得住我们合成营的正面推进和立体侦察打击!”
松本健一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拉尔森君说得对。理论终究需要实践检验。苏寒教官在课堂上占据了理论高地,但我们可以在训练场上找回场子。”
他的话让几人精神一振。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尔森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们就向战术系和训练基地申请,组织一场连级规模的实兵对抗演练!主题就是——‘高技术合成营对轻步兵特战分队的清剿与反清剿’!”
他越说越兴奋:“我们扮演合成营,拥有装备和兵力优势。让他,苏寒,亲自指挥一支轻步兵特战分队,运用他课堂上讲的那套非对称战术来对抗我们!”
“我倒要看看,在真实的激光模拟交战系统下,他的那些‘心理博弈’和‘袭扰消耗’,能不能挡住我们的钢铁洪流!”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其他三人的赞同。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苏寒在演练中被他们的“绝对实力”碾压,灰头土脸认输的场景。
很快,一份由拉尔森牵头,多名四年级精英学员联名签署的演练申请,正式提交到了战术系和训练基地。
申请理由冠冕堂皇:“为深化对苏寒教官所授‘非对称战术’理论的理解,检验其在近似实战环境下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特申请组织此次针对性对抗演练。”
约翰逊少校收到申请后,眉头紧锁。
他当然明白拉尔森等人的真实意图,这分明是一场借题发挥的“复仇之战”。
他本可以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资源调配”为由驳回,但转念一想,这确实也是一次极好的教学观摩机会,能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战术体系的碰撞。
他决定将申请提交给系主任和训练基地负责人共同裁定。
出乎约翰逊的意料,高层对此事颇为重视。
一方面,他们也想看看这位声名鹊起的华夏教官的实战指挥能力;
另一方面,这也符合西点鼓励竞争、贴近实战的训练理念。
经过简短讨论,申请竟然被批准了!
演练时间定在一周后,地点位于西点军校专属的战术训练基地,一片包含山地、丛林和部分模拟城镇的复杂地域。
当约翰逊少校将正式通知告知苏寒时,特意观察着他的反应。
“苏寒少校,这是拉尔森等学员提出的演练申请,已经获得批准。你将作为蓝军指挥官,指挥一个加强排的轻步兵分队,约40人,由其他年级自愿报名及部分教官扮演.”
“对抗拉尔森指挥的红军一个机械化步兵连,加强,约120人,配备步战车、坦克排及陆航支援。演练想定红军清剿,蓝军游击抵抗。你有什么意见吗?”
苏寒接过通知,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仿佛早已预料。
他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着约翰逊:“我没有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教学机会。”
他的镇定让约翰逊少校再次感到惊讶。“你需要时间熟悉地形和你的部队吗?演练规则是……”
“规则我了解了。”苏寒打断道,语气中带着自信,“一周时间,足够了。”
---
对抗演练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整个西点。
“听说了吗?拉尔森他们要跟那个华夏教官苏寒真刀真枪地干一场了!”
“兵力对比三比一,还有装备代差!苏寒教官这次压力大了!”
“他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正好看看实战怎么样!”
“拉尔森他们明显是憋着劲要报仇啊,肯定不会留手。”
“我看悬,装备差距太大了,轻步兵怎么跟装甲部队打?”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看好拉尔森率领的红军。
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是徒劳。
拉尔森一方更是信心爆棚。
他们拿到了演练地域的详细地图和蓝军兵力配置,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作战计划。
他们的战术核心简单而粗暴: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防护力,沿主要通道快速推进,占领关键节点;
同时利用无人机和前沿观察所构建侦察网,一旦发现蓝军踪迹,立即召唤炮兵和陆航火力进行覆盖打击;
步兵则负责清剿顽固据点和保护侧翼。
他们力求以泰山压顶之势,在最短时间内将苏寒的“游击队”碾碎。
“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他的那些小把戏无处遁形!”拉尔森在战前部署会上意气风发。
与此同时,苏寒则显得异常低调。
他带着他那只由志愿者组成的“杂牌军”,包括一些对非对称战术感兴趣的低年级学员和几位充当顾问的教官,进入了演练地域进行实地勘察。
他一反常规,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传统的防御阵地上,而是带着队员们反复穿行于密林、峡谷、溪流以及废弃的模拟建筑之间。
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手抚摸岩石和树木,用仪器测量风向、湿度和可能的电磁干扰区域。
他关注的不是哪里适合固守,而是哪里适合隐蔽、伏击、迂回,以及哪里是对方重型装备的障碍区。
他根据队员的特点进行了编组,强调了小群多路、独立作战、分散配置的原则。
他亲自讲解了如何利用环境伪装,如何设置诡雷和陷阱,如何建立简易观察所和通讯节点,甚至如何利用地形制造“鬼影”迷惑对手。
他的讲解细致入微,仿佛对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
“记住,我们的优势在于‘隐’和‘变’。”
苏寒对围拢在身边的队员们说道,“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的目标是他们的指挥体系、后勤节点和关键装备。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就像附骨之疽,挥之不去。”
他的冷静和自信感染了这些原本有些忐忑的队员们。
他们开始相信,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或许真的能带领他们创造奇迹。
演练前夜,双方厉兵秣马,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拉尔森一方志在必得,苏寒一方则暗藏机锋。
一场围绕课堂理论展开的实战检验,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