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练的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这是我们眼下最需要人才,可惜这样的人才……”
“目前我们全国有多少人?”
“大约4700人,其中德裔2100人,意裔270人,法裔150人,日裔2100余人……”
虽然对小鬼子,没有任何好感,但是佐腾这家伙,教授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一丝不苟的那种。
转身看着一旁的田建捷,他虽然是三十六工徒中学的校长,但是却出身通产部,通产部出来的,绝对都是全才,柳承喻问道。
无论是贬是抑,想要加工出一流的产品,就离不开这四個字。尤其是在这个没有数控机床,所有的机械设备全都靠手搓的时代,对高级技工要求自然可想而知。专注、仔细、忍耐……这些都是制造超高精度的机械部件的基本前提。
“……机械设备的加工精度只会损失而不会增加,百分之一毫米精度的机械只能加工出误差在百分之一毫米以上的工件,所以,即使在不考虑组装误差的前提下,使用中等加工精度的机械加工的零件组装起来的机械,也只能达到较低的精度!”
面对着台下的学生,佐腾指着台上的工件模型,介绍道。
这个时代工人培训难度远超现代人想象,就拿日本来说吧,日本工厂普遍实施工徒制——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毕业进厂,首先要拜师,在师傅身边看师傅操作,然后师傅手把手的操作,这个过程要持续5年,然后在师傅监督下再操作5年,也就是说进厂10年后才能真正独立操作机床,而他真正当师傅能带别人起码要15年后。当然,不至于什么工位都要学徒10年,但日本企业逼着工人磨炼技术却众所周知的,甚至还弄出了所谓的“工匠精神”。
田建捷指着正在讲课的老师说道。
“不要管是不是日裔,先生说的很清楚,只要是对我们有益,就只管引进进来,大学里不还一样有日裔教授,日裔教授中也是有很多人才的。”
提及那位会获得诺贝尔奖的汤先生时,柳承瑜完全没有拿对方当成外人,毕竟,他已经归化了,南洋嘛,既然归化了,那也就是自己人了。
置身于课堂上的,常威听得认真做笔记,做的更加认真,虽然已经十六岁了,可是他从来没有读过中学,只读过初小的他,听老师讲解时,有时候会很迷茫,不过,这没什么,不会的话佐腾先生还会继续解释。
无论情感上是否接受,但这个无奈的现实,总需要去面对。为了解决高级技术工人奇缺的问题,早在三年前,公司就在日本单独招聘,意外的收获了一大批从东北逃回日本的熟练工人——东北的工厂中有大批日本技师,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能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要生产组装成中等精度机械的零件,只能使用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才能制造出来。根据这个道理,要制造高精度加工机械,只能采用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所谓“超高精度的加工机械”又是如何加工制造出来的。”
“先生,正在授课的佐腾老师,就是日裔,他曾长期在东北的满铁沙河工工场工作,他是南洋机车公司的职工,但也在这里兼职,那些日裔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说华语,这一点优势很大,所以,目前职业学校里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以日裔为主。”
这些会说华语的技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某些专家还重要,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和其它工人沟通,而且还能够参与学徒培训,以至于用工企业最后甚至点名要“会说华语的日裔熟练工人”,而为了解决熟练技工不足的局面,南洋劳务公司从日本聘请了一大批熟练工人,给他们发了工作签证。
提到日裔教授中的人才时,柳承喻特意说道。
在这一点上来说,南洋绝对是“百纳百川”的,从来没有把外人当成外人,而是会千方百计的让对方归化。毕竟,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非常宝贵的,而这些人才并不局限于科学家。熟练技工同样也是人才。
既然是人才,当然要加以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