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驶入巴黎里昂车站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将熙熙攘攘的人群笼罩在一片温暖的光晕中。法语的广播声、行李箱轮子的滚动声、旅客的谈笑声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都市序曲。</p>
“我们到了,巴黎。”霍雨浩提起行李,另一只手自然而然地牵起唐舞桐。</p>
唐舞桐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咖啡与烤面包的香气,混合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巴黎的浪漫气息。她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和维也纳的感觉完全不一样。”</p>
“嗯,维也纳是古典乐章的庄重,巴黎更像是印象派画作的随性与斑斓。”霍雨浩推了推眼镜,精准地概括道。他提前做好了攻略,带着唐舞桐熟练地穿过人群,走向地铁站。</p>
他们的酒店位于塞纳河左岸,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区。房间的阳台正对着一片古老的屋顶和一座小教堂的尖顶。放下行李,唐舞桐第一时间冲到阳台,享受着巴黎的天空。</p>
“我们先去哪里?”她兴奋地回头问。</p>
霍雨浩从包里拿出一个平板电脑,上面已经标记好了路线:“根据时间最优规划,我们可以先去卢浮宫,今天周三,闭馆时间晚。然后沿香榭丽舍大街散步,傍晚时分抵达埃菲尔铁塔,理论上那是光线最好、游客相对较少的时段。”</p>
唐舞桐笑着走过去,伸手合上他的平板:“霍教授,计划得很好。但现在,请暂时关闭你的‘最优规划’模式。”她挽住他的手臂,仰头看着他,“在巴黎的第一站,让我们迷路吧。跟着感觉走,好不好?”</p>
霍雨浩愣了一下,他习惯了一切井井有条,这种随性的提议让他理性的大脑瞬间产生了一丝迟疑。但看着唐舞桐期待的眼神,他点了点头,将平板放回包里:“好。听你的。”</p>
于是,他们的巴黎之旅,始于一场精心计划的“迷路”。</p>
左岸的小巷蜿蜒曲折,布满了一家家的书店、画廊、古董店和咖啡馆。他们没有看地图,只是顺着感觉漫步。阳光透过梧桐树的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咖啡香和刚烤好的可颂的黄油香气。</p>
在一个拐角的小书店里,唐舞桐发现了一本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风景画册,爱不释手。霍雨浩则对一本泛黄的、带有详细批注的《数学原理》法文版产生了兴趣。</p>
“看来即使迷路,我们的偏好还是暴露无遗。”霍雨浩付钱买下两本书时,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p>
“理性与感性,只是选择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唐舞桐抱着画册,心情愉悦,“就像巴黎,既可以用地图精确导航,也可以用脚步随意丈量。”</p>
他们沿着塞纳河畔行走,穿过一座座古老的桥。在新桥上,一个穿着风衣的画家正在为游客画肖像。唐舞桐拉着霍雨浩停下观看。</p>
“我们也画一张吧?”她提议道,眼中闪着跃跃欲试的光。</p>
霍雨浩对这种略显“游客”的行为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点头同意。画家是个幽默的法国老头,一边画一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和他们聊天。</p>
“先生,请不要那么严肃,”画家调侃道,“您是在巴黎,和您美丽的妻子在一起,不是在解数学题。”</p>
唐舞桐忍俊不禁。霍雨浩无奈地放松了嘴角,画家迅速捕捉到了那一刻他眼中看向唐舞桐的柔和。</p>
十五分钟后,素描完成。画中的霍雨浩不再紧绷,侧脸线条柔和,目光落在身旁的唐舞桐身上,带着不易察觉的深情。而唐舞桐则笑得明媚,头微微靠向他的肩膀。背景是模糊的塞纳河与桥廊,整个画面充满了流动的爱意。</p>
“看,”唐舞桐小心地收好画作,轻声对霍雨浩说,“这是巴黎眼中的我们。”</p>
霍雨浩看着画,沉默片刻,然后认真地说:“他捕捉到的数据…很准确。”这是他特有的、表达高度认可的方式。唐舞桐笑得更开心了。</p>
他们最终还是“迷路”到了卢浮宫。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宫内,人群聚集在《蒙娜丽莎》和《断臂的维纳斯》前。霍雨浩对画作本身的兴趣远不如对画作背后的透视原理、黄金分割比例以及颜料化学成分来得大,但他依然耐心地陪着唐舞桐穿梭在各个展厅。</p>
在一幅巨大的德拉克洛瓦的油画前,唐舞桐停下脚步,被那充满动感和激情的笔触深深吸引。</p>
“能量,”霍雨浩站在她身边,轻声评价,“画面的张力可以通过色彩对比和笔触方向带来的视觉动感来计算,但这股情感冲击力…无法量化。”</p>
唐舞桐惊讶地转头看他。这是她第一次听到霍雨浩用“无法量化”来形容一种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