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福晚上回家,得知赵繁赚了10斤粮票,激动之情丝毫不比王桂香少,不过激动完了,他还是再次叮嘱家里人别把这事说出去。
他对这王桂香说道:“孩子他妈,每天瞅着人少的时候,偷偷去粮店分批次买个两三斤的带回来,要是被人撞见了,就说这是从牙缝里省下来的粮票,孩子实在饿得受不了,这才去买的。”
王桂香自然忙不迭地答应了,如今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食可比什么都金贵。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了,还是赶紧买回来才安心。
只是这高兴劲儿还没撑过晚饭,前院三大爷家的阎解成就跑过来敲赵家的门,说让赵德福去易中海家开会。
要是开全院大会,那得敲锣打鼓,像这种情况,应该就是比较私密的事需要商量。
赵繁当下就能猜到,这事八成跟粮食有关,他爹回来后也证实了这一点。
只见赵德福叹了口气,给妻儿讲了开会的内容:“主要还是贾家的事,他们家只有一个城市粮食指标,可家里有两个成年女人,还有两个孩子,再怎么省吃俭用也不够啊。”
赵繁有原生的记忆,贾家不仅只有一个城市指标,家里也只有一个人有工作,比赵家还不如,因为贾东旭才三级钳工。
不过每家只有一份工作,在院里也算常态了,毕竟这时候双职工家庭还是比较少见的。
其实贾家这么困难,也怪不了别人,当初确定户口的时候,贾家的两个女人贪图乡下的田地,不肯把户口转到城里。
后来就不让转了,现在全国闹灾害,有城市户口才有粮食指标,他们全家就只能指望贾东旭的指标了。
特别是城市户口粮食指标也一降再降,基本上只能保证饿不死,贾家的粮食情况更加紧张。
要不是贾东旭的师傅易中海时常帮衬,他们家肯定得饿死人。
易中海是个8级钳工,工资很高,以前搭把手也就搭把手了,毕竟他没有孩子,贾东旭是他的徒弟,还住在同一个院子。
等老了动不了,也只能指望这个住得近的徒弟,可这个时期是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就算想帮也使不上劲儿。
今晚把四合院里所有的家主都叫去,就是问问有没有想去黑市买粮食的。
最近打击黑市也非常严厉,组队去的话会比较安全。
要是赵繁今天没有带回来10斤粮票,赵德福怎么也得跟着去一趟,就算不买也得摸摸黑市的底,可不能再发生大儿子差点饿死的那种情况了。
既然已经有了这10斤粮票打底,他就不愿意去冒这个险,毕竟家里也只有他有工作。
要是出了什么意外,大儿子才15岁,肯定顶不了他的工作,何况锻工是个需要力气的活,儿子痩得跟麻杆一样,厂里只怕是不同意顶班,到时候这个家只怕是要散了。
不仅赵德福没去,院子里好多人也没去,他倒也不算特立独行。
王桂香听完后心有余悸地说道:“但凡有一点办法,还是别去那种地方,要是被抓住了,连工作都保不住,到时候我们家靠什么吃喝?”
全家不由庆幸赵繁的这粮票来得及时。
赵德福更是欣慰地拍了拍赵繁的肩膀:“看来你是能吃笔杆子这碗饭,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当干部。”
除了勉励几句话,赵德福也做不了更多,这会儿连学校都不上课,他大字也不识几个,根本帮不上儿子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