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繁每制定一个计划,几乎都会找彭主任聊聊,意图无非就是担心被人攻讦,特别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
在国外的时候,去别的国家,带上老婆孩子,还可以用增长见识,或者想把家人放在眼皮底下保证安全作为理由,毕竟那是国外。
如今回国了,这个理由就不能用了。
赵繁也有点犹豫,不过权衡过后还是说道:“还是带上吧,小承宇不占据出差的资源,对外就解释他一直生活在国外,现在回国有点粘着你。”
到时候儿子的开支,他们自己出即可。
这个理由也能用,陈敏还发愁另一个问题:“学校那边好像也不好请假。”
70年代的教育还挺古板的,就算到了赵繁这个级别,给儿子请假也得有个正当的理由,即便上的还只是幼儿园。
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幼儿园应该没事,等上了小学和中学只怕是真的不好请假,不过我们可以提前未雨绸缪。”
比如让他上天才班,京都大学就有这种班,而且小承宇不报名小学,跟着他们夫妻学习,等年龄到了直接考那种班级。
特殊班级,应该是好请假的,至于具体的情况,只能出差回来再打听了。
一周后,已经参观了不少工厂的赵繁,对着徐丰问道:“厂里的人员都是这么冗余吗?”
虽然还没调研结束,可走过的那些厂,本来只需一个工序,可愣是搞出来五六个工序,这样一来负责的人员就多了,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赵繁当年去漂亮国访问,可是看过人家的半机械化厂房,和东北这边的工厂的效率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徐丰无奈地解释道:“自从沿海一带的工业繁荣起来,这已经是改进了很多的,只是体系摆在这里,也不是想改就能全部改过来。”
这里的工业体系采用的是苏氏模式,而且还没有迭代更新过,沿海一带用的是最新的漂亮国或者法兰西的技术,比得上就见鬼了。
底层逻辑就不对,在这基础上修修补补,怎么可能赶得上修建的新型工业体系。
赵繁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写写画画,全都是关于五年计划的改进。
这会他也不由地庆幸道:“不来走一趟,还真不了解实际情况,这里要是单单转向轻工业,那这个计划就是妥妥的纸上谈兵。”
赵繁还想着在这个基础上升级技术,可框架就不一样,就像螺丝,规格不一样,怎么可能固定钢筋。
这边大多是重工业的工厂,也不可能转向轻工业,至少不能都转。
徐丰是个反应很快的人,赵繁想保留一些重工业,联想到和苏大哥的协议,他就知道这些工厂可能是关于能源方面的。
他迟疑地说道:“苏大哥能让我们建立大型的能源工厂吗,而且这涉及关键性的技术和设备,欧洲那边也未必会愿意出售。”
就算华夏表示炼出来的油和煤炭之类的能源是用于工厂,人家肯定也是不信的。
赵繁淡定地摇头:“我们只要制定东北工业体系升级的可能性计划,至于难题,不止我们会想办法解决。”
连彼得罗夫那么傲慢的白种人,看到赵繁递过来的初稿协议都吓了一跳,就怕他有什么办法让苏大哥代表团同意。
自己人对赵繁就更自信了,徐丰一听这话就误会了,以为对方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