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宋亚轩意外地收到了“林木”的回复。</p>
“谢谢你的阅读。创作源于观察与共情。偶像行业是面放大镜,它放大了名利与追捧,也同等放大了个体在身份认同、真实与表演之间的困惑。这些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人的缩影。”</p>
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却提供了一种更宏大的视角。</p>
宋亚轩盯着这行字,反复读了几遍。他再次回复:</p>
“您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最真实的表演,是明知在表演,却依然愿意全心投入,并在其中找到与自我共鸣的部分。’”</p>
这一次,回复来得更快些:</p>
“很高兴这句话能触动你。这确实是我写作的核心观点之一。观察一些优秀的偶像团体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角色’与‘自我’之间找到的平衡。真实的魅力,或许不在于彻底撕碎面具,而在于不忘记面具之下的本心,并让那份本心透过面具依然能被感知。”</p>
宋亚轩反复咀嚼着这段话。“不忘记面具之下的本心……”他低声重复着。</p>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这是心理医生建议他做的情绪记录。今天,他郑重地写下:</p>
“发现他们也一样。我们共享这个秘密。我不是怪物。</p>
那本书,《星幕之下》,还有作者‘林木’……像一面镜子。</p>
或许,真实和表演并非完全对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