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闪并未读过四书五经,他也是后来才知道,这句话并非朱熹首创,朱熹不过是引用了《荀子·大略》中的原文。
在刘闪看来,熟读四书五经,并且在朝中或地方任职的士族子弟非常多。然而,能将古经典籍中笼统的治国方略,以法令的形式落到实处者,刘闪只见过朱熹一人。
熟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他们与太学生一样,都是“识字者”,都能胜任这个时代的县级,甚至郡级的政务处理。刘闪却深刻地意识到,浅读四书五经的太学生,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常识和科学知识,他们比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更适合做各级的地方官员,其中的优秀者经过历练,也能轻易胜任朝中相应的职位。
“不错!朱大人此计看似示弱,却能挑起更多士族势力的关注,可谓以退为进;等到辩论时,再由太学生给予当头一击,必能打击那些士族子弟的优越感,等到他们向太学生低头示弱之时,就是他们放下偏见,认同我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之时。”
“陛下,微臣刚到成都,这只是见到榜文后的初步计划。若要实施起来,还有众多的细节尚需完善,需详加策划才行。”
“既然如此,这事就交给朱大人一手去办!只有朱大人亲手负责,朕才能放心啊!”刘闪说罢,朱熹却面有难色。
刘闪正欲询问,孟光赶紧解释道:“陛下,现在的朱大人只是长沙郡守,若此事由他全权负责,恐怕有诸多不便啊!”
孟光这么一解释,刘闪恍然大悟,略经考虑后说道:“自从杨仪被贬之后,丞相长史一职始终空缺。依朕看来,朱大人不妨一试?”
“陛下,这……”
“朱大人,自诸葛丞相去后,我大汉再无丞相,由大司徒蒋琬代理丞相府事;丞相长史,乃是蒋大人的左膀右臂,协助蒋大人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以朕观之,朱大人定能胜任。”
“可是……陛下……这……微臣何德何能……还是回长沙做郡守更加合适……”
“哈哈哈!”孟光大笑道:“陛下,朱大人是有苦难言啊!丞相长史,这个职位确实高于地方郡守,但它的俸禄却只有一千斛,比郡守的俸禄少了一半啊,哈哈哈!”
“原来如此!”刘闪也大笑道:“朱大人一心忙于长沙的政务,从未经商,俸禄便是朱大人全家的唯一收入,难怪朱大人有苦难言,哈哈哈!既然如此,朕可略微改一下,将丞相长史的俸禄加到三千斛,这样一来,朱大人应该不会推辞吧?”
“陛下,若要修改部分官员的俸禄,微臣以为,各州刺史的俸禄,也应该适当提高。”孟光正色说道:“州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斛,若不能平于或略高于各郡郡守,州刺史恐怕难以压住各郡郡守,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之责。”
“孟大人所言甚是!朕从未关注过各级官员的俸禄,还请孟大人和朱大人多加参祥,尽快提出调整方案,朕让少府下月开始实施。”
刘闪说罢,又对朱熹说道:“朱大人,你可速速举荐新的长沙郡守之人选,明日上朝之时,朕一并下诏册封。”
“微臣蒙陛下信赖,定当尽心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