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未能通过专家们的考验。
这群老教授们的标准,很严苛。
第二首作品,是来自凌远的《大河人家》。
充满年代感的旋律响起。
凌远的声线很有辨识度。
描绘着黄河两岸人家世代流传的故事。
播放了不到一半,就有专家轻叹出声。
“情感很深厚。”
“以小见大,很好。”
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却直接了当地评价:
“这首歌听起来,太过怀旧了。
既没有古代的传承,也没有现代的元素。
很难体现出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
历史学家也摇摇头:
“感情充沛。
可若是作为代表华夏五千年的主题曲,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了些。
仅以一地一河之家常事,怎能概括华夏文明的宏大?
这在立意上,显得不足。”
他这话一出,很多专家纷纷点头,深表认同。
叶知新挑选出的作品,都是很优秀的。
但好像很难满足专家们苛刻的要求。
第三首作品,吴关的《盛世》开始播放。
前奏刚响起的时候,会议室里出现了一点小骚动。
磅礴的编曲,古典旋律与现代电子音效巧妙融合,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
歌词也极美,朗朗上口。
许多专家面露惊喜。
这歌貌似一切都达到了极致。
后面的歌曲,恐怕很难超越。
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那名音乐学家开口了:
“形式上的华丽,是不可否认的。
但这旋律,细细品来,显得生拼硬凑,缺乏自然的过渡与逻辑。
未遵循华夏乐律的自然流畅之道。”
文学史专家也神色严肃:
“这歌词,表面上堆砌了大量华丽的辞藻。
初听之下,每一句都能找到对应的典故或历史事件。
也正因此,歌词显得过于浮华,堆砌感太强。
过于刻意追求文化深度的痕迹,反而使得情感空泛。
这是技巧的胜利,非艺术的胜利。”
古籍文献学泰斗则一语中的:
“这是用机器精雕细琢出来的产品,没有灵魂。”
接下来的几首歌,叶知新都没有报以太大的希望。
果不其然,不是被批太过流行化,就是意境不足。
一句句犀利的点评,让叶知新心灰意冷。
难道真的就没有一首合适的歌,能担得起这份重任吗?
会议在不愉快中匆匆结束。
叶知新无奈地给孙明智打了个电话:
“老孙啊,遇到点麻烦事,想向你求助。”
孙明智关切道:“文化节那边遇到瓶颈了?”
叶知新叹了口气,将主题曲选拔的困境简单说明。
“一个个都跟火眼金睛似的,再优秀的歌曲,都入不了他们的眼。
我是真没办法了。
看来咱们乐坛里的人才不够用了。
老孙啊,你看能不能帮个忙,从高校的老师学生里面,再进行一轮紧急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