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何光伟的讲述,江飞和铃花被深深震撼。
自己昨天在长城上感受到的那种磅礴气势,不过是长城的冰山一角。
长城蕴含着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
它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是经过世代相承的,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的。
何光伟介绍完后,江飞提笔写下五个字:
缘分一道桥。
这个名字,让何光伟眼前一亮。
江飞继续把简谱和歌词一一写下。
字迹清晰而工整,歌词与音符完美地对应。
何光伟惊呆了。
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江飞下笔如有神。
不到十分钟,满满当当两页纸的简谱和歌词就已经赫然成形。
这种变魔法似的创作速度,比何光伟当年伏案撰写史料时逐字推敲的速度快了千百倍。
江飞写完,抬眼看向何光伟。
“何局长,请过目。”
江飞将手中的稿纸递过去。
何光伟双手接过。
他强压住心头的震惊,目光落在歌词上。
他看不懂简谱,但那充满古韵的文字,瞬间让他双眼发光。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
这是王昌龄的《出塞》啊!
何光伟只看了第一段,心脏就猛地一缩,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他怎么也没想到,江飞竟然会直接引用这首最经典的边塞诗作为开篇。
这首诗本身就充满了铁血与悲壮。
那种雄浑苍凉的气魄,就是为长城量身定制的绝唱。
起句就立住了格局,直接把人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
“狼烟千里乱葬岗。
乱世孤魂无人访。
无言苍天笔墨寒。
笔刀春秋以血偿。”
何光伟心跳加速。
这段歌词,跟上段的《出塞》对应。
仿佛是《出塞》的续写。
又仿佛两者加起来,才是一首完整的诗。
初一看,两者是浑然天成的。
但掌管长城的何光伟,自然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非常熟悉。
原作里,根本没有这一段。
也就是说,这一段是江飞的原创。
现代人能够把古诗写到这种水平,何光伟对江飞已经甘拜下风。
如果说《出塞》是通过古诗词,把整首歌的意境拔高。
那么这段歌词,则带着一股刺骨的悲凉,一股深沉的痛楚。
狼烟、乱葬岗、孤魂、笔墨寒。
分明就是一幅悲壮的战争画卷。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长城脚下堆积如山的尸骨,无数无名的英雄,为国捐躯,他们的忠魂至今还在塞外游荡。
这是对历史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对为国捐躯英雄们的人文关怀。
江飞,这个年轻人对历史的理解,竟然如此深刻,还这么富有人情味。
在他笔下,长城不仅仅是宏伟的工程,更是饱含血泪的史书。
“谈爱恨不能潦草。
战鼓敲啊敲。
用信任立下誓言我来熬。”
何光伟瞳孔猛地一缩。
前一秒还是狼烟古战场,下一秒,直接切换到了儿女情长与家国大义的交织。
“谈爱恨不能潦草”,这是何等的大气!
它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儿女情长,上升到了对民族命运、对国家责任的郑重承诺。
那种对誓言的坚守,对困难的承担,不正是建设长城的民夫们、守卫长城的将士们,世代坚守的信念吗?
华夏精神,是血肉丰满的啊。
“这缘分像一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