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5章 回到敦煌(1 / 2)

张承奉又在西桐修整了两日,大军一路北返。

队伍中轻伤的士卒骑马,重伤的士卒就坐马车担架,总比人抬担架要快一些。

只是这个时候的马车还是两个轮子的,也没有什么减震,一路颠沛,着实不比骑马舒服到哪里去。

过当金山口以后,就算进了归义军管内腹地,相对安全了许多。

伤员和全体唐民都跟随五百紫亭镇军东去紫亭镇休养,等待张承奉进一步的命令。

还有几十个仲云俘虏也一同去了紫亭,张承奉不打算带回敦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归义军和仲云之间的这次战斗,最好还是冷淡处理为好。

当下还不是与仲云翻脸的时候,他还没有准备好。

张承奉和其他人,包括仅剩的三十多个衙前兵,需要继续北上百里才能回到敦煌。

不过,张承奉已经事先派了邓弘嗣先行回敦煌报信,以免老爹老妈担心。

一路北上,周遭尽是沙碛与戈壁,苍茫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

陪伴着张承奉众人北行的,只有东侧五十里外隐约可见的甘泉水,蜿蜒北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张承奉想到了王维的这首诗,如今就很是应景。

只是这里不是居延泽,那里如今已经被甘州回鹘占据,更是缺少了那一道狼烟罢了。

孤寂与荒凉容易让人悲观绝望,幸好一路上有浑鹞子。

这憨货一路上话最多,队伍前后乱窜,是不是地讲个荤段子。

一会儿找马伯打听大中年间与吐蕃温末之间的战事,一会儿跑去找布日朗杰问海西的山川地理。

看来他对那次白兰城雪夜救唐民的战斗没能参加一直耿耿于怀呢。

回望南方来时路,地平线的尽头,朦胧中金鞍山上的皑皑白雪,雪线下有张承奉竖起来的战魂碑。

那里是所有跟随张承奉征战的大唐男儿,最终的归宿。

走了一天,日落黄昏下,北面渐渐地出现了一片湖泽,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里张承奉也是熟识的,正是寿昌县南的寿昌海,汉代称渥洼池的便是。

成千上万的野麻鸭、白天鹅等鸟类在湖面上嬉戏、觅食。

湖边大片大片的芦苇,是寿昌县的烧柴来源,和归义军用纸的来源。

几人出去绕着寿昌海边芦苇丛走了一圈,打了几只麻鸭烧来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晚就宿在了湖边,幕天席地数星星,吃着野味,喝着酒,竟也是醉了。

翌日,起得有些晚了,本来也无甚事,离敦煌也只剩下区区四十里。

这寿昌海也算是沙州的绿洲边界,一众人等整装前行。

沿途景象便似换了人间。

一路上行人车马渐渐多了起来,越靠近敦煌越多,最后汇聚成一点,那就是不远处的敦煌城。

也没有惊扰其他人,张承奉一行人顺着人流,排队检查入城,

只是在检查时出示了使府关防,让几位守城老卒略微有些诧异。

这几人老的老,小的小,不像是出使东西的使团,更不像远行贩运的行脚商,却有着使府的关防,好胜奇怪。

在老军诧异的目光下,一行人南门入罗城,沿着城门街走几百步,再折向西走安西街进了内城。

归义军节度使使府就到了。

身上有差事,算是出公差的,如画院画手,将作院梁都料以及罗盈达、阴善雄、张西豹和浑鹞子等押衙,都需要去所属都衙见上一面,办理交令手续,如此才算交了这身差事。

这趟差事,他们年岁虽轻,但是差事办得着实不错,尽了心,虽然稍显稚嫩,张承奉也算满意,后续等待他们的将是升官与发财。

最后,只剩下了无官无职的张承奉和马通达马伯以及布日朗杰等人穿堂过户,过了衙署进了中院。

虽然无需办理交差手续,但是有亲情礼法,父亲还是要先见上一面的。

。。。。。。。。。。。。。

使府中院,正堂乃是供奉节度使旌节的节堂,自从朱温那小子开始,便叫了白虎堂。

见父亲张淮鼎没有坐在西厢内,私下相见。

而是站在节堂廊庑下的台阶上,远远地张望自己来的方向。

张承奉心中一股暖流不由得四处乱串,最后汇成一处,直奔脑门鼻腔而来。

鼻子酸酸的,几乎落泪。

连忙将缰绳交给马伯,抢上前几步,跪在父亲张淮鼎台阶下,叩首行礼。

“父亲大人,孩儿回来了。此行幸不辱命,多少有些收获。不过让父亲担忧,实乃孩儿之过矣!”

张淮鼎绷着的脸有了三分笑意,另外还有七分分明是有些自豪。

不错,就是自豪。

对于自己儿子小小年纪就历尽艰险,完成使命的自豪。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最新小说: 病君的小邪后 参加武考后,我一路无敌 带娃回村后成了大力士 赶海:重生村溜子,我靠幸运系统发家暴富 赶海:一双紫金瞳,驾驭全球海洋 开局复刻校花神级天赋,她反手提剑上门 逍遥小渔民 重生1983:我妻京圈大小姐 重回1977:从一把猎枪开始赶山娶老婆 少帅临门